【不解之謎】

對我來說,運動訓練領域裡最大的兩個不解之謎,就是【爆發力型的運動員用一萬公尺長跑練體能】以及【長距離耐力項目運動員不做重量訓練】。

爆發力型的運動員需要鍛鍊爆發型的快縮肌纖維,又慢又長的慢跑訓練主要刺激慢縮肌纖維,讓慢縮肌纖維得到發展,快縮肌纖維漸漸退讓,在此同時,快縮肌纖維還被迫吃力地模仿慢縮肌纖維的收縮方式,最後失去本性,失去爆發力。爆發力型的項目即使比賽總時間很長,也不需要與比賽時間等量的慢跑訓練,因為例如籃球等項目,總時間雖長,運動員的移動方式是極高強度的衝刺跑跳,交錯在短暫的恢復之間,所以「肌力訓練+間歇訓練」是目前最理想的訓練方式。有些人主張又慢又長的耐力跑可以訓練心智,不過其實心智這個東西跟肌力體能一樣,也有「專項特殊性」,衝刺、爆發、耐高強度、快速反應、高度專注的「高激發心理能力」,跟忍耐一成不變、遙遙無期的長耐力訓練所需要的「低激發心理能力」是不太一樣的。

許多耐力型運動員視肌力訓練為洪水猛獸,怕變太壯、怕變慢、怕僵硬,殊不知耐力項目其實是一個高風險項目,運動傷害之普遍,幾乎被誤以為是成功的必經之路。豈知,成功未必真的到來,受傷卻幾乎屢試不爽。關於這一點,簡單來說,耐力選手不能期望自己越跑身體越強,而是要有一個體認,就是一個人必須透過肌力訓練,把自己練得夠強,才有資格面對高傷害風險的耐力項目。另一個耐力型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誤區,是許多認為自己做了肌力訓練的選手,其實做得都是一些坊間常見的核心操,以及低強度高反覆的肌耐力訓練。但是,肌力的提升有清楚的週期性,適應期、生長期、最大肌力期和專項轉換期等四大重要階段的訓練方式都不一樣,其中最關鍵的『最大肌力期』如果被跳過,運動員永遠沒有真的改變體質,多年下來只會徘徊在狀況好壞之間,直到運動傷害來敲門。

科學化訓練沒有秘密,只有獲取知識的早晚,選手或教練是否有機會盡早接觸到適合自己項目的知識,似乎是落實科學化訓練的關鍵。

 

*原文刊載於「怪獸訓練Monster Training」臉書專頁2014年2月21日發文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