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觀點】

最近一直在談知識,談知識的威力,也談知識的誤區,為什麼呢?是因為這十多年來讀書、進修、教學和訓練運動員時有一些感觸。

您知道嗎?知識給您的感覺,其實跟您如何接觸到這項知識是很有關係的,一篇本於科學立場、客觀比較不同論點的學術文章,可能無法感動太多人,但是一篇言詞輕佻、畫面驚悚的網路文章,可能就有上萬點閱和轉載。這些文章背後的科學現象其實可能根本就還沒定論,不過,尖銳的論調和辛辣的口感,早就對還在追求知識的人造成影響了。對於一個議題的兩三種不同的看法,可能各有成千上萬的支持者,【當你滔滔不絕地拿著一種論調批評另一群人時,世界上可能有一百萬人覺得你是錯的】。以下舉兩個例子。

【背蹲舉可不可以蹲呢?】

如果您對於近年的爭論有所涉獵,應該知道這是目前國際間的大爭論,主張廢傳統深蹲的人認為,傳統的背蹲舉的負槓姿勢裡,兩隻手必須極度後翻,才能握住扛在背後的槓鈴,後翻的雙手迫使人抬頭挺胸,極度的抬頭挺胸造成腰椎過度伸展,使人在還沒開始蹲之前,就已經偏離腰椎的中庸位置,使腰椎穩定性遭到破壞,腰椎的穩定肌群為了穩住腰椎,會不自主地特別用力,此時背後一兩百公斤的重量,更讓腰椎的窘境雪上加霜,造成標準的「在缺損的動作上加壓力」的例子。因此,一個人的深蹲姿勢無論多順暢,只要玩得夠久,通常都經歷過下背痛。

許多人開始尋求不深蹲但仍然可以對身體加壓的方法,跨步蹲、側蹲、後腳抬高式以及單腳蹲等動作,成為常見的替代方案。但是,主張深蹲的人認為,深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那是對人體直接加壓的最佳姿勢,而且因為雙腳平行站立所提供的高穩定性,可以承受的重量也遠高於其他蹲姿,而肌纖維的刺激、運動單位的徵召、發力率的提升,都需要大重量的刺激,因此深蹲是最最重要的動作之一,完全拋棄雙腳伸蹲,也就拋棄了這些重要的好處。而且,關於深蹲的訓練傷害問題,很多人認為那是訓練處方的問題,而不是訓練動作的問題,也就是說,有沒有循序漸進,有沒有持續監控,有沒有合理的週期安排,才是控制訓練風險的關鍵,至於動作本身,沒有問題。這兩種觀點的論戰還在持續,雙方的各自有各自的擁護者。
另外一個常見的爭議,就是【奧林匹克式舉重到底該怎樣發力】。主張直體發力的人,認為槓鈴在被拉上來的過程裡,必須在身體恢復直立姿勢之後,才用雙腳的力量猛跳,這些人通常是舉重背景的;而主張以RDL姿勢發力的人則認為,直體發力的姿勢或許很適合舉重比賽,但是另有一種微屈膝又屈髖的RDL姿勢更適合其他所有項目的運動員,前傾、搖晃、擺盪,臀腿背一起用力,反正能夠蓄力發力的動作通通都可以,唯一的界線就是安全,而回顧經驗似乎也沒發現這種動作有什麼特別的危險,持這種主張的通常是肌力訓練背景,沒有標準動作的包袱。這兩種動作的爭論非常激烈,兩方陣營都認為對方不正確。舉重派認為肌力派的動作不倫不類,肌力派認為既然我不是要比舉重比賽,何不選擇我喜歡的動作就好?

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如果您涉獵的知識夠多,接觸的陣營夠廣,您就會發現不管哪一種觀點,背後都有龐大的支持者,而且雙方都一樣技藝精湛、成就斐然,所以,到底誰是對,誰是錯呢?前述的兩個議題的不同陣營,各自也都訓練出世界級、職業級的運動員,我們又能說誰的方法比較無效,誰的方法比較有效呢?還是說,我們要相信知識無用論嗎?
其實,我想要說的是,在資訊大爆炸的現在,我們需要的是細嚼慢嚥的吸收,並且用厚積而薄發的態度,才能將知識小心翼翼地帶到實務界。【完全無知會讓人犯下簡單而明顯的錯誤,一點點的知識讓我們自我膨脹,以為別人都是錯的,只有在知識充足的環境之下,我們才開始見識到若隱若現的真相】。知識僅是提供我們判斷的依據,不是答案本身。有一點新知就拿去批評他人,是很容易出錯的。我們要學會在沒有標準答案的環境裡,利用有限的資訊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這一點,對於台灣教育長大的人來說可能會非常不適應,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對標準答案很執著,對於如何處理不可確定的事情卻著墨不多。
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知道越多,才發現我們不知道的更多~~~

 

*原文刊載於「怪獸訓練Monster Training」臉書專頁2014年9月21日發文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