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運動】

運動員,需要怎樣的環境呢?需要免錢的培訓?領月薪比賽?還是終身讓別人供養?
這次的有感而發,起於讓我胸悶頭痛的一種煩悶,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但一試圖說點什麼,竟然詞窮語塞,只剩下嘆氣連連。可能是因為問題大到不可思議,像是扒了口白飯卻吃了一嘴的沙,也像打開窗戶透氣,迎面而來的卻是一股焦濁的煙霧。

運動的真諦,在於「用身體的掙扎體驗人性的偉大」,所有的獎牌、榮耀、獎金,都是為了歌頌「人性的偉大」,而不是偉大的本身。如果想用運動員在國際上的表現一吐民族自卑感的惡氣,就會將運動員當成產品來消費,舉凡外交失利、經濟衰退、社會不公、自我厭惡等症狀,都賴在運動員頭上。這種病症可以從一個簡單的現象看出來,就是國內津津樂道的運動項目,都是可以得獎的項目,至於不能得獎的項目,無論是否有人默默耕耘,是否有人用生命的力量實踐,對於國人都沒有一點點的啟發意義。

幾次國際上的競賽中,扶不起的運動表現惹腦了社會大眾,大家紛紛撻伐體育界的發展,政府一方面為了彌補民族自卑感的缺口,一方面為了展現讓民眾有感的政績,於是祭出更高預算的計畫,有更高的獎金、更多的場館、聘更多的人,目的無他,就是買更多的牌。於是,競技場上運動員的人生精采體驗,變成動用國家力量砸錢贏獎牌的公共政策議題,既然是政策議題,就有績效指標,民眾是膚淺的,輸贏和造神之外,真實的人生血淚反而沒那麼容易感動人心。於是,獎牌,成了政策的績效指標,災難從此開始。

把政策成敗寄託在獎牌上面,有一個根本上的問題,就是幾乎所有運動項目的規則,都不是設計來評定客觀的強弱或努力,而是設計來增加結果的不可預測性的。這不但和比賽的精采度有關,也真實地反應了競技運動的教育意義:「人生是不可預測的,人唯一的選擇是奮戰到底」。把政策的成敗寄托在獎牌上,不但有焚琴煮鶴的粗暴,也有買櫝還珠的膚淺。一個不愛運動的國家,逼著一群幾乎失學的小孩,去比一些國際級的大比賽,然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種思維下的政策,怎麼可能不會有人受傷?

沒有中心思想的行動,就是會變得粗暴且膚淺,競技運動的教育意義,其實不需要高額的經費,但需要高深的智慧,這個國家缺的不是獎牌,而是體驗競技的教育意義。競技可以帶給一個人成長與茁壯,因為競技是人生的縮影,人生不能重來,但是競技可以,人生犯錯的代價高,競技卻給人無限多次重來的機會,競技裡的挫敗刺激人重新思考人生,而從挫敗中站起來的過程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用錢吸引來的選手,很容易跳過最可貴的人生體悟,整天為成績與和待遇煩惱,讓人生最美好的成長歷程從手中溜走,直到年紀漸長,力有未逮的時候,從選手身分退休,才發現自己根本不認識這個社會,對人生也一點都不了解。

如果,一個人從競技的人生歷練中成長,逐漸建立起堅忍不拔的性格之後,又因為身經百戰的歷程,練就萬中無一的絕技,足以與世界上其他高手一較長短的時候,我衷心地為這種競技運動員喝采。但是,這種選手,錢買不到,只有富含中心思想的體育教育才換得到。

 

*原文刊載於何立安博士個人臉書2013年4月24日發文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