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失敗不解釋】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都是隊友害我輸了這一場」「我只打算輕鬆打,誰知道對方來真的」「真抱歉,要不是我的舊傷復發,才不會輸給對手」「我只是玩玩而已,誰像你那麼認真」。這些話通常出現在運動場上,無論是練習還是比賽,更確切的說,這些話通常出現在「失敗」之後。還有某些人甚至會把這些話提前到比賽或練習前,「我昨天吃太飽,今天只能跟你輕鬆玩」「我肩膀受傷,等一下不會跟你盡全力」「我是老人了,跟你們年輕人隨便玩玩就好」。

這些話說得非常自然,也非常無害,看似沒有深究的必要,但是,這些說詞其實透了著一種【對成功的依戀,和對失敗的慚愧】,好似在說『有比較,就是要贏,如果輸了,必須解釋一下。如果事前知道可能會輸,還要預先解釋一下』,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看運動當中的輸贏是什麼。運動的規則,刻意製造了結果的不可預測性,運動的過程,刻意創造了奮鬥的必要性,你的實力再好,也要出盡全力才能跑出好成績,對手的能力再差,你也要跟他短兵相接之後才能取勝,在教育本位的運動思想裡,【勝負從來就不是用來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用來誘發奮鬥經驗的】。

輸的經驗比贏的經驗還要可貴,因為在「輸經驗」裡可以找到問題、看清自己,進而激發進步的動機,尋求改變的方法,達到人生的成長。所以,一個很簡單但是很少有人大聲說出來的秘密是,【運動利用大量的輸經驗,來灌溉一個人奮戰不懈的精神】,輸贏是假議題,奮鬥才是真議題,比賽的結果是假議題,比賽後的人生觀才是真議題。所以,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正是運動的必修課題。奮戰之後,輸了何須解釋?那是必經的過程,是對心靈的滋養與灌溉;對於輸經驗的用心詮釋,正是吸收養分達到成長的珍貴過程。我們會不會在吃飯前,很不好意思的跟人解釋「真抱歉,為了吸收營養,我必須要吃這頓飯」?但為什麼,當我們透過運動的輸經驗,在吸收促進人生成長的養分時,會覺得有必要解釋吸收養分的過程呢?

我們都希望在人生中出類拔萃,但是,人生和競技,在達到顛峰表現之前,都必須要累積驚人的「嘗試次數」,除非你的失敗來自於自我放棄,否則沒有一個失敗是丟臉的,因為那是達到更大成功的必經之路,許多超級運動員,都是藉著對挫折感的免疫力,度過多年的艱苦訓練的。【運動失敗,是成長的機會,不需再解釋了】。

 

*原文刊載於「怪獸訓練Monster Training」臉書專頁2014年11月2日發文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