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健康,下一個醫療議題(二)】

如果你認同「動作健康」這件事,你的下一個疑問應該是,我們應該如何知道自己的動作健不健康?

如果我們不曾廣泛涉獵運動科學的資訊,我們可能會以為動作的檢測系統只有一兩種,更有人會以為有所謂「權威級」檢測系統的存在,不過,其實動作檢測的系統有很多,有的來自實務界的經驗累積,有的來自研究界的實驗統計,有的來自於商業化的時尚流行。簡單的統計研究就可以創造出一套新的動作檢測,例如有人檢測走路繞行障礙物的速度,用來評量老人的活動能力,有人研究從坐姿站起的動作流暢度,藉此評估人未來幾年的死亡率,有人用前蹲舉的姿勢評估身體各關節的活動度與控制能力。換句話說,其實廣大的運動科學界有非常多的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各自使用著不同的檢測工具,以確認運動者的運動能力及動作品質。這些檢測工具各自有各自的主張與宣稱的效果,不過實際上也都各有擅長的領域及不擅長的領域。

至於我,在這一點我承認我是個老派的體能教練,我不太使用新穎的檢測工具,我使用一個我認為更好的方法,就是像許多老派教練一樣,我會選用『訓練動作』當成檢測工具。目前被我選用的訓練動作包括深蹲、分腿蹲、側蹲、RDL、單腳RDL、伏地挺身、反式划船、站姿肩推等,以及其他幾個隱藏版的小動作。選用訓練動作當成檢測工具有以下幾點好處,首先,這些動作都是人體重要的自然動作元素,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運動當中所經歷的追趕跑跳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走、轉身、登階、提重物等,都是由這幾個動作型態或這些動作型態的各種變化所組合而成的,舉例來說,一個從事需要搬重物的工作者,他的動作健康程度是否足以適應這種工作型態,我們可以從RDL、單腳RDL以及深蹲的動作品質檢測,得知此人控制腰髖功能的能力;一位久坐的上班族,突然想要開始參加運動訓練,不管是打羽毛球還是跑馬拉松,我們可以從前述的動作檢測清楚看出此人能否參與需要用力和加速的身體活動;一位要當運動選手的青少年,即將展開艱苦的專項運動訓練,我們可以從動作檢測得知他現在到底可以承受多少身體的壓力,如此才能避免不必要或有害的訓練。換言之,透過對這些動作的檢測,我們可以得知很多潛藏的背景資訊。

如果只是要知道這些,為什麼不採用其他的檢測方式,而獨鍾訓練動作呢?原因其實很簡單,肌力及體能教練早晚還是要拿這些動作來訓練運動者,所以,直接檢測運動者的動作能力,可以立即知道此運動者是否可以安全地參加訓練,如果動作缺失嚴重,身體處處代償,肩頸僵硬,彎腰駝背,則此人必須先進行動作矯正,而不是直接開始訓練,然後希望練一陣子之後這些問題都不見,我們經常看到動作健康程度不足的人,在玩自己承受不了的訓練動作,這是最應該要避免的。沒有一個教練希望自己的運動員或客戶高高興興地練了幾個月之後,因為這裏痛那裡痛而停練,更沒有一個教練希望客戶直接對自己抱怨,認為訓練的動作導致了他的受傷或疼痛。其實錯的不是訓練動作,許多教練都可以教出很標準的動作,只是運動者此時此刻並不一定有學習這些動作的能力,嚴重的「動作不健康」必須積極地用修正型的課表來訓練,直到動作品質提高以後才能開始對這些動作加重或加速度,有些時候運動者某些動作能力很好,已經可以從事高負荷訓練,但某些動作控制能力卻很差,必須逐步矯正,訓練課程就會因此變得更複雜。如果動作品質達不到足夠的標準,單單把動作「簡化」然後繼續實施訓練,未必能夠解決問題,因為很多時候損壞的動作是來自於深層的問題,不僅僅是學習動作時遇到暫時性的障礙;對於深層的問題,必須有深層的解決方法。

有些人會好奇,如果使用訓練動作當作檢測動作,聰明的運動員會不會利用對動作的熟練度「隱藏」自己的缺點,使得檢測喪失功效?其實,沒有那麼簡單,首先,要隱藏嚴重的問題很難,通常可以混過去的都只是輕微的症狀,其次,教練不是只用少數幾個動作檢測,而是使用多種不同的動作型態以及變化動作檢測,想蒙混過關的機會更小,這些檢測未必是一個拿著評分表,又拿著量尺細細測量的過程,而是利用教練的專業眼光以及對動作控制力的敏感度,去對動作品質做出「非量化」的評估,評估出來的不是一個分數,而是一個對「是否有能力執行動作」的判斷,以及對「潛在的問題及危險因素」的關聯性評估。具有這類經驗的教練不需要一天到晚檢測他的運動員,因為每一次的訓練都是檢測,每一次的檢測都是「是否調整訓練課程」或「是否應該修復動作」的依據。
至於一個動作到底要怎樣檢測?要注意哪些東西?如果發現問題該如何修正?這些問題的答案,真的無法用網路文章的方式傳達了。我們不會跟醫生問了開刀的方法,然後就回家幫自己開刀,我們也不應該讓人覺得,單靠網路知識就可以成為運動訓練的專業人員。網路知識可以讓人增廣見聞,提升既有的水準,但是對於知識的細節和應變的方式,網路上經常不容易交代得清楚,因此,無論是為了自我訓練,還是為了訓練其他人,都應該尋求具有專業性的管道。動作健康的評估方法,就需要如此深入的學習。

 

*原文刊載於「怪獸訓練Monster Training」臉書專頁2015年5月19日發文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