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隔行】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面臨類似這樣的窘境:大學教授汽車拋錨,打開引擎蓋時,面對裡面蜿蜒交錯的管線和機件,突然間覺得多年的教育彷彿無用武之地,此時,一位修車師父花個幾分鐘就抓出毛病,輕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學生辦活動時,試著自己做菜,飯煮熟了,菜下鍋了,肉進烤箱了,可是拿出來的時候跟想像中完全不一樣,此時廚房的阿姨拿起佐料,東抓一把,西撒兩下,突然間飯菜變得色香味俱全。研究生投稿國際期刊,用出從小到大英語作文比賽冠軍的文筆,字字斟酌,一修再修,拿到外國審稿者的手上,卻怎麼看怎麼不對勁,文章被打了回票,得到一個「修改後再審」的評語,稿子拿給來自英語國家的交換學生修修改改,馬上變成一篇通順的文章,順利獲得刊登。

這些例子一再地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令一群人焦頭爛額的難題,對另一群人來說可能只是再基礎不過的基本功』。

好了,東拉西扯的例子講完了,現在來講我們社會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高齡化社會的失能問題。台灣的人結構失衡,以世界級的高速度直奔高齡化社會,高齡化本身並非不正常,但是許多國家是用緩慢的步調漸漸步入高齡化,過程可能長達數十年,這數十年讓人有足夠的時間做好基礎建設,預先規劃未來,使問題發生時不致於讓整個社會措手不及。台灣的高齡化發生速度極快,在全民對高齡化社會有模糊的概念之前,高齡化社會就已經來臨。社會上突然之間出現了大量的失能老人,一個龐大的社會議題橫空出現,學者視之為危機,政府急著做政績,財團連忙找商機,長照、安養、津貼補助、社會福利等等議題,成為財團的搖錢樹和政黨的燙手山芋。但是,學者對這些現象是憂心的,因為只要稍加計算就知道,老人倒下的速度太快,長照涵蓋的範圍太窄,這是一個遲早會崩潰的系統問題。

有識之士紛紛開始思考,如何可以在失能速率和長照服務之間找到平衡點,甚至找到翻轉勝負的關鍵點,對此,稍微搜尋一下學術期刊文獻就知道,面對高齡化社會,除了積極建置長照系統,照顧已經倒下來的長輩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面向就是『如何讓老人不易倒下』,醫療系統、公共衛生系統以及社會福利部門紛紛想到「運動健身」的做法,這個大方向是對了,至少發現了問題所在,但是一談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卻紛紛拿出杯水車薪或荒腔走板的介入手段。

老化的過程之所以會失去行動能力,是因為身體在老化的過程『逐漸流失有用的身體組織』,更具體而言,老化的過程是一個流失肌肉和骨質的過程,要能夠確保身體持續好用,最根本的做法是『建立優異的肌肉量和骨密度』,偏偏要達到這個成果的方法,是一般醫療、公衛以及社福部門完全不熟悉的領域。但是,有一群現成的專家,不但具備這樣的專業背景,而且早就已經有數十年的實務經驗,這些人,就是體能教練。『很多時候令一群人焦頭爛額的難題,對另一群人來說可能只是再基礎不過的基本功』。

「體能訓練學」來自於幫精英運動員破紀錄的人體運動科學,精英運動員在運動場上比拼的是優異的運動表現,而優異的運動表現背後是超乎常人的身體素質,雖然精英運動員之所以優秀,通常是因為具備了適合某些運動項目的基因優勢,但是在一群基因優勢旗鼓相當的選手之間,如何利用「後天」的介入手段去再度提升人體能力,是整個訓練科學的精髓所在。訓練科學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累積之後,赫然發現那些「後天改變身體素質的介入手段」不但對精英運動員有用,對於一般人也大有用處,一個人無論是否是運動員,都可以藉由後天的訓練『大幅提升肌肉素質和骨質』,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身材大小,都可獲得意想不到的進步。體能訓練科學,正是高齡化社會的關鍵技術,而體能教練,正是高齡化社會的關鍵人物。

在體能教練的技術系統裡,辨識什麼訓練會產生什麼效果,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入門知識,提升肌力的強度區、提升肌肉量的處方、刺激骨密度的關鍵壓力,以及從事訓練時所需的安全動作,在訓練學理都已經有堅實的理論和無數的例證,從這樣的專業眼光看來,拍大腿、扭屁股、跳奇怪的操、舉礦泉水瓶、無目的的流汗、減肥式的訓練、大量伸展、還有各種甩手講幹話動作,都遠低於提升肌肉和骨質所需要的刺激,要想藉這些動作挽救肌肉和骨質,無異於緣木求魚。

很多體能教練跟我一樣,從小就只喜歡運動,我們很多人成長的過程一路都是運動員,在台灣當運動員從來就知道,體育只是社會的一種小眾文化,我們從來就不習慣在社會議題上大聲疾呼,我們最終選擇了體能訓練當作職業,也只是基於對運動的愛好和執著,從來沒有太多改變世界的野心。但是,現在就是這麼麼剛好,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橫在眼前,而我們數十年如一日規律鍛鍊的技術,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技術,大家忙得焦頭爛額卻找不到的救命方法,對我們而言就只是終日玩弄的基本功夫。

修車請找修車師傅,煮菜要問廚房阿姨,練肌力和體能,記得找為體能教練,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是他十數年來的例行公事。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